推荐热点事件
中国日用品供应商心态变了
沿海工厂的流水线亮着刺眼的白炽灯,工人们低头组装着不再贴牌的电动剃须刀。王厂长把新打样的产品册翻得哗哗响:"以前代工一个飞利浦剃须刀赚五块钱,现在自有品牌能卖三十块。"他指着印着敦煌飞天图案的包装盒,眼角皱出细纹,"俄罗斯客户点名要这个设计。"
广州白云区的物流园里,集装箱卡车排成长龙。张姐的仓库堆满印着斯拉夫字母的保温杯,她边核对报关单边说:"欧洲订单少了不怕,哈萨克斯坦那边要货要得急。"手机突然弹出语音消息,中亚客商用生硬的中文喊着"张老板,再加五百件"。
苏州丝绸厂的设计室里,年轻人们围着电脑争论不休。染着蓝头发的设计师小吴突然拍桌:"故宫胶带能火,咱们的丝绸口罩凭什么不行?"三个月后,印着《千里江山图》的真丝口罩在东京银座卖断了货。
义乌国际商贸城的过道上,老李擦掉样品箱的灰尘,新印的俄文LOGO在阳光下泛着光。隔壁摊位传来印度商贩的讨价还价声,混着泰国口音的英语飘过货架。他摸出手机,相册里存着儿子设计的国潮牙刷包装图,敦煌藻井纹样盘踞在刷柄上,像要飞出只凤凰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carzhishi.com/rdsj/15071.html